美國的未來不取決於總統

曾在《成長的煩惱》中飾演邁克的柯克·卡梅隆(Kirk Cameron)向眾多基督徒呼籲:「美國人民正經歷空前的選舉焦慮,尤其是在每一場辯論之後,以前從未如此焦慮過,舉行REVIVE US(復興我們)活動,就是想在混亂和絕望中帶給大家一個充滿希望、前景、回到上帝面前的時刻。」

美國第58屆總統選舉將於11月8日舉行,而此刻許多美國選民正處在兩難之中。因為投給誰,似乎都有些無奈。如果希拉里當選,毫無疑問地她將會延續並加速美國現在的軌道,為墮胎、同性戀婚姻、限制信仰自由及高債務的世俗化自由主義大開綠燈。

如果特朗普當選,他很可能只是在開空頭支票,即使大法官提名兌現了,也不保證同性婚姻合法化可以翻案。而他在移民政策與外交政策上的魯莽,可能給美國帶來更大的危害。有人說,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像是一場三觀盡毀、突破底線的「超級真人秀」,相比其跌宕起伏、匪夷所思的情節,恐怕連一度風靡全球的美劇《紙牌屋》也不得不望其項背。

導致這樣難堪的局面,和大多數「沈默」的美國人民有著直接的原因。美國思想家弗朗西斯·薛華指出,在越來越世俗的社會中,大多數美國人願意做沈默的人,只要總統承諾能夠給人民安定富足就行。

薛華說:「無論老少,只要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受干擾,寧願失去自由也不會出聲,因為這群大多數只注重個人的安定與富足,而政治家為爭取選票上台執政,所以不得不向他們許下諾言。這樣,政治再沒有理想可言,人也漸漸對自由和真理的價值失去興趣,只要向人民不斷提供個人安定與富足生活的就可以當選執政,只要迎合人民的要求,就不用擔心人民會有什麼反對,甚至開空頭支票也可以有同樣效果。」

當許多人似乎對大選感到失望的時候,美國仍有一些勇敢的基督徒們不甘於沈默,曾經在《成長的煩惱》中飾演邁克一角的柯克·卡梅隆(Kirk Cameron)就是其中一人。

混亂絕望的時刻,正是回歸上帝的時刻

今年10月18日晚,柯克·卡梅隆Kirk Cameron發起的「REVIVE US(復興我們)」活動在全美730個電影院現場直播,人們在其中禱告,崇拜,分享。現年46歲的卡梅隆向眾多基督徒呼籲:「美國人民正經歷著空前的選舉焦慮,尤其是在每一場辯論之後。美國人以前好像還沒有如此焦慮過。所以我們選擇在最後一輪總統大選辯論前夜舉行REVIVE US(復興我們)活動,我們想在混亂和絕望中帶給大家一個充滿希望、前景、回到上帝面前的時刻。」

在卡梅隆看來,這個時代我們需要一個嶄新的神的異象,上帝被擠到文化和個人生活的邊緣。他說:「我在美國各城市的教會探訪、教導,每個地方我都能看到人們在為美國擔心:這個國家怎麼了?怎麼發展到這個地步?這個偉大的國家要就此沒落了嗎?我這樣告訴他們:美國有問題嗎?有大問題,但對於美國的基督徒來說這也是最激動人心的時刻。看似所有的希望都破滅的時刻,正是上帝‘分開海水’的時候,現在可以成為美國歷史上的‘過紅海’時刻。」

今年46歲的柯克·卡梅隆因在《成長的煩惱》中飾演麥克一角色而為觀眾們所熟知。他的代表作品還有《消防員》、《末世迷蹤》等。

卡梅隆被著名佈道家查克·司韞道(Chuck Swindoll)的講道所感動,在20歲時,他接受洗禮成為基督徒,並和年齡大他六歲,在《成長的煩惱》中扮演他女朋友凱特的切茜婭·諾寶(Chelsea Noble)結為夫妻。二人領養了四個孩子,生了兩個。因為信仰的緣故,卡梅隆早早主動脫離好萊塢主流明星的行列。

卡梅隆作為一名演員和職場宣教士,始終在性犯罪方面態度堅定鮮明,此前他接受《華盛頓審查者報》(Washington Examiner)採訪時,有一位女編輯想要與他合影留念,但被工作人員阻止了,因卡梅隆對自己有一個極其嚴格的原則:不單獨與一位女性拍照。這一原則在當今的演藝界絕對是「另類」,但這是他與神之間的約定。著名的佈道家葛培理牧師,也是率先這樣提倡並遵行的。為了避免給犯罪製造機會,葛培理牧師對自己制定了一條非常嚴厲的規則:絕不單獨和一個姐妹在一個房間里,除了他的妻子之外。

卡森:永遠不要覺得自己比上帝更偉大

今年的總統候選人之一的著名醫生本·卡森(Ben Carson),也參與了此次「復興我們」的活動。他曾說過:「有了對耶穌基督的信靠,我就什麼都不怕了。」「永遠不要覺得自己比上帝更偉大,永遠不要把上帝從你的生活中丟棄。」

黑人的身份和單親家庭環境,讓卡森的童年充滿困惑與挫折。8歲時父母離異,生活陷入貧困,他的生活和一般的美國貧困黑人兒童沒什麼區別。在母親的鼓勵下,他樹立信心,發奮讀書並考入耶魯大學,隨後考入密歇根大學醫學院,33歲便成為約翰·霍普金斯醫院小兒神經外科總住院醫生。

卡森被《時代週刊》提名為美國20世紀最重要的醫生和科學家。因著出色的成就,他被美國總統授予他美國人民的最高榮譽——總統自由勳章。他成功地完成了分離腦連體雙胞胎手術,這使他譽滿天下。由於他對兒童醫療的奉獻和許多重大醫學成就,他獲得了超過50個榮譽博士學位。

卡森8歲時就願意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,但他的生命並沒有發生改變,他的脾氣非常暴躁,在他13歲時,有一次為了調台聽收音機的音樂,竟然衝動到想殺死一個叫鮑勃的朋友,他說:「從我8歲時,我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名醫生,但如果有著這樣可怕的脾氣,我還怎麼能實現夢想,當我生氣時,我會失去控制,不知道怎樣才能停下來。如果我沒有辦法控制好自己的脾氣,那也不用想有什麼成就了,要是我能對燃燒的怒火有辦法就好了。」

後來,他跟神禱告說:「主啊,你必須去除我的脾氣。如果不這樣做,我將無法重獲自由,我會乾出比傷害我最好的朋友還要惡劣的事情來。主啊,儘管所有專家都沒有辦法,我相信你可以改變我,你可以讓我永遠擺脫這種暴躁。」《箴言》16章32節的經文說:「不輕易發怒的,勝過勇士,制伏己心的,強如取城。」這節經文給卡森很大的幫助和提醒,自從那次後,他很少再有脾氣,他相信是上帝征服了他的壞脾氣。

從此,耶穌成為卡森生命中的一切,就像他最喜歡的贊美詩那樣:《耶穌是我整個的世界》。

復興的關鍵是對付我們裡面的罪

美國基督徒們舉辦「復興我們」的事工,是因他們心裡對美國現在的靈性狀況非常有負擔,人們似乎已經不再需要上帝了,這使他們心裡感到擔憂。理查德·羅伯特在《復興》(Revival)一書中,提到了以下內容:

  1. 當禱告不再是基督徒生命中一個至關重要部分時;
  2. 當身體和思想的罪可以容忍,不讓你發出怒吼時;
  3. 當你身邊的世界靈性衰退,你卻看不見時;
  4. 當你可以聽到主的名被妄稱,屬靈方面的關心被取笑,永恆的問題被無禮踐踏,卻不被感動去發怒,採取行動時;
  5. 當你的教會陷入靈性衰退,神的話語不再帶著能力在教會中被宣講,你依然無動於衷時;
  6. 自以為義,看自己在恩典和憐憫中豐富,對自己的敬虔贊不絕口時;
  7. 當對聖經真理的追求停止,人滿足於已經掌握的對永恆事物的知識時;

……

當我們身陷這些靈性低潮的狀態時,正是我們需要復興的時候。當人們不再讓耶穌居首位,以致於願意犧牲自己,沒有多少信徒會為傳福音、為討神喜悅,而願意面對失去工作、名聲、身份地位、友情、安穩生活,甚至生命危險時,正是我們需要復興的時候。

葛培理的女兒葛安妮呼籲道:「美國,醒來吧!災難可能隨時來襲,你史無前例的富饒、尖端的科技、震懾世人的軍力,也不能保證你免於死亡、傳染病、痛苦與突如其來的毀滅。雖然上帝曾經賜福,但並不代表現在、將來會繼續保守。你的盼望不應寄予地方、州或聯邦政府;你只能仰賴主。即使你掌握了創新的科技和主意,你也無法預知未來,保證明天會如何。唯有神掌管明天,而你必須和他復和。」

葛安妮的呼聲,讓我想到了以賽亞的呼喊。以賽亞成為先知時,猶大國已享受了52年的太平盛世,但他偏離神,道德和靈性瀕臨破產的邊緣。他們背棄聖言,漠視管教,干犯法律,不斷招惹神的審判。以賽亞成為那個時代的勇士,他敢為神發聲,他把諸多問題歸結成一個最核心的問題,壓在我們身上那沈重的罪。

這是以賽亞時代的問題所在,也是現今社會問題的關鍵。他為他所處在的時代,哀慟不已,並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問題的根源:「嗐,犯罪的國民,擔著罪孽的百姓,行惡的種類,敗壞的兒女。他們離棄耶和華,藐視以色列的聖者,與他生疏,往後退步。」(賽1:4)

以賽亞預言說以色列百姓會有死亡,他不但指以色列人肉身遭受殺害,還指他們會面臨更大的死亡,就是整個城邦的滅亡,整個文化、整個社會的死亡。他們故意消減對神的認識,又故意忽視這位從未沈默過的上帝。然而,神能夠解決一切的難題,他能夠賜給一切治國理政的智慧,就如他賜給所羅門王一樣,但我們必須先歸向祂。

我們都是絕望的罪人,敗壞至極,然而,主耶穌的十字架能夠揭開我們自以為義、狂妄自大、目中無神、假冒為善的罪。若我們的罪不被拔出,我們所建立起來的義,都是假面的虛偽,我們裡面的罪只有被揭發,新的生命才能重現再造。

禱告是點燃復興的導火索

在去年美國電影票房黑馬《戰爭房間》里有出色表現的「禱告勇士」克拉拉的扮演者凱倫·阿伯克龍比(Karen Abercrombie ),她也參與了「復興我們」的活動,並邀請大家一起為復興禱告。現實中,她也是一位禱告勇士,她相信禱告的力量,相信禱告可以翻轉人心。

我們可以通過禱告來看見復興,就如以賽亞為當日求復興一樣:願你裂天而降。歷史上的復興,幾乎都是從一個人心中的渴望開始,從而變成禱告的負擔,再引發更大型的集體禱告。美國第一次大覺醒(1734-1750)由愛德華茲閱讀一篇有關復興的文章開始。他讀完這篇文章後,催促各地教會參與他稱為「同步禱告會」的聯合行動。

美國大革命後,道德水準開始下滑,巴克斯牧師(Issac Backus)單槍匹馬開始禱告。藉著他呼籲全國牧者在每月的第一個星期一為復興禱告。眾人回應,於是第二次大覺醒(1790-1840)便拉開序幕。

1949年英國的赫布底里(Hebrides)的大復興,是由一所教會的兩位瞎眼、患有關節炎的中年姊妹以禱告開始的。這些復興令基督徒重新過聖潔的生活,上百萬靈魂得救。孤兒院、醫院等慈善機構紛紛設立,種族平等、社會公義,甚至清潔的環境也源於教會的復興。

雖然歷史上的大復興並不如出一轍,但所有的復興都有一個共同之處,就是禱告。禱告點起了復興之火,成為復興的導火索。倘若神能夠興起一個人,來燃起那一代人的復興,同樣在今天,也能夠再次上演。我們只有禱告,才會明白神將如何回應我們的祈求。

「美國的希望不取決總統,我們已有一個王」

卡梅隆說:「我們不是在美國選一個國王,我們已經有了一個王,他的名字叫耶穌。我們的希望不取決於總統、最高法院或其它任何成就,我們的希望在於上帝的大能運行在父母心中,運行在家庭、教會、社區中。我們需要知道的是:我們是誰,我們是屬於誰的,我們需要做光做鹽,這個國家的復興需要從里到外、從下到上……」

當我們發現再也沒有別的事情比高舉耶穌更重要的時候,我們的心就被復興之火點燃了。這個世界本是漆黑一片,然而,兩千年前耶穌基督的真光已降臨,光照在黑暗裡,黑暗無論多深多厚,仍然抵擋不住光。

祂如公義的日頭,其光線有醫治的大能,當日頭在我們心中升起的時候,我們裡面黑暗的角落就會被祂尋見,我們在祂的光照中,生命得以真正看見和醫治。但願我們能緊緊抓住神的應許:「這稱為我名下的子民,若是自卑,禱告,尋求我的面,轉離他們的惡行,我必從天上垂聽,赦免他們的罪,醫治他們的地。」(代下7:14)

我們的生命被神翻轉,為的是要侍奉並榮耀祂。而我們侍奉一個不同的國度,雖然神的國不屬於這個世界,但神國的子民卻有責任在地上國度的黑暗中如明光照耀,在神為我們預備的崗位上作光作鹽,竭力去見證神國的真實勝於這世界上的國。

儘管世界變化無常、黑暗似乎要吞噬光明,但我們卻永不驚惶絕望,因創造宇宙的神也是掌管人類歷史的主。最終,啓示錄所預言、亨德爾《彌賽亞》歌劇所唱的必定實現:世上的國,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國;祂要作王,直到永永遠遠。

轉摘 來自《境界》,微信號newjingjie 2016-11-08